• 首页
  • 百家家乐破解方法技巧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被授予军事家称号的16位开国上将(一)

    发布日期:2025-04-13 10:17    点击次数:118

    198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33位曾服务于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荣誉。随后,在1994年8月,又有3人被追加认定,使得总数达到36位军事家。这36位军事家中,包含了五位国家领导人、十位元帅、十位大将,以及11位在建国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此后,又有部分高级将领陆续被授予军事家的称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7位开国上将之中,共有16人荣获了这一殊荣。鉴于人数较多,我们将分两篇文章来介绍这些杰出的将军。

    【1、萧克】

    萧克将军籍贯湖南嘉禾,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他跟随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的过程中,担任了71团4连的连长。1928年,他追随朱德参与了湘南起义,随后登上了井冈山。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萧克将军陆续担任过支队长、纵队参谋长、纵队司令员、师长以及军长等职务。他积极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建设,并在反围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7月,他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领导,负责率先向西进发。历经两个月征程后,与贺龙带领的红二军团成功会师,并肩作战。至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宣告成立,他转而担任该军的副指挥官。随后三个月,他的职务再次调整,成为红四方面军下属第三十一军的军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萧克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的副师长,随后又相继担任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及晋察冀军区的副司令员等职务,他在晋西北、平西以及晋察冀等多个区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战争结束后,萧克起初在华北地区继续服役,到了1949年,他转任为第四野战军的第一参谋长,并参与了该部队南下的军事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陆续出任了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职领导、训练总监部副职及正职领导,并担任军事学院的院长等职务。在1982年与1987年,他两次被选为中顾委的常务委员。直至2008年,萧克在北京去世,享年达102岁。悼念词中赞誉他为一位出色的军事领导者,以及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奋斗者。

    【2、董其武】

    董其武将军籍贯山西河津,曾任国民党高层军官,长期服务于晋绥军。他参与了1933年的长城防御战,1936年的绥远抵抗战,以及在抗战期间的多场重要战役,包括忻口、太原、包头、绥西及五原等地的战斗。在此期间,他历任暂编第四军、骑兵第四军、第三十五军及暂编第三军的军长职务。1949年9月19日,得益于傅作义将军的协助,董其武带领绥远省的约四万名国民党军政人员宣布起义,促成了绥远的和平解放,这一事件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模式”。

    1951年,董其武带领第23兵团前往朝鲜参与战事,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建造机场等后勤工作。任务完成后,他返回国内并被任命为第69军的军长。到了1980年,已经81岁的董其武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89年,董其武在北京去世,终年90岁。

    【3、王震】

    王震将军籍贯湖南浏阳,他于1927年5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从1929年开始,他陆续担任了师政委、师党委书记,以及红八军师的政委、军政治部的主管、代理军长等职务。1934年,王震将军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政委,在任弼时同志的领导下,他与军团长萧克同志携手,共同指挥部队向西进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王震担任了八路军第120师359旅的副旅长,后晋升为旅长并兼任政委。他在晋西北和晋察冀区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多场战斗。到了1939年8月,王震指挥部队返回陕北。两年后,即1941年,他们进驻南泥湾,王震指挥部队在那里积极展开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1944年,王震又率部南下,长途行军超过了两千里。

    抗战结束后,王震重返大西北地区,陆续接任了多项职务,包括晋绥军区第二野战纵队司令员与政治委员、西北野战部队第二纵队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与政治委员,以及第一兵团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等。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了多场解放大西北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陆续担任了多项职务。最初,他成为新疆军区的首任副司令员,并一度代理司令员之职。自1954年起,他依次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并兼任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以及农垦部部长等职务。到了1976年以后,他又陆续担任了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党校的校长、国务院副总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1993年,王震在广州去世,终年85岁。悼念词中,他被赞誉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及军事领导者。

    【4、李达】

    李达将军籍贯陕西眉县,1931年,他与赵博生、董振堂等人共同参与宁都起义,随后加入红军队伍。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陆续担任连长、团长以及军团参谋长等职务。1936年,红二方面军宣告成立,李达将军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李达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的参谋处处长。自此,他长时间伴随刘邓进行战斗。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他辅助刘邓,指挥了129师多次与日本侵略者的作战行动。

    抗战结束后,李达持续与刘邓携手,共同参与了多项重要军事行动,包括陇海战役、定陶战斗、巨野之战、鄄城争夺、滑县战役、巨金鱼地区作战、豫皖边界战斗、淮海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的系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初期在云南地区工作,他出任西南军区的副司令员并兼任参谋长,随后又增加了云南军区司令员的职责。他负责西南军区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从1954年开始,他陆续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以及训练总监部的副部长、监察部部长和副总参谋长等职务。1993年,李达在北京去世,终年88岁。

    【5、杨得志】

    杨得志将军籍贯湖南醴陵,是在众多开国将帅中,作战指挥时间颇为悠久的将领之一。1928年,他追随朱德参与湘南起义,随后加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投身于中央苏区的建设,并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斗。当中央红军开始实施战略转移时,他率领部队负责前卫及先遣职责。长征结束后抵达陕北时,他已被晋升为师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杨得志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下属685团的团长。随后,他的职务相继变更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及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负责在晋冀鲁豫区域与日军进行战斗。

    抗战结束后,杨得志继续在华北战场奋战,他接连指挥了包括邯郸、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以及平津等一系列重要战斗。进入1949年,在太原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他的部队转向西北,参与了陇东地区的追击战,以及后续的兰州战役和宁夏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首先赴朝作战,他带领部队参与了第五次战役、秋季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他先后担任济南军区、武汉军区和昆明军区的司令员职务。1979年,他负责指挥了云南边境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次年,他被调任至中央,接替邓公成为解放军的总参谋长,并在这个职位上一直服务到1987年。他是开国将帅中,担任总参谋长时间最长的一位。

    1994年,杨得志老将军在北京去世,终年83岁。

    【6、李聚奎】

    李聚奎,籍贯湖南安化,被誉为军事上的佼佼者,于1928年投身平江起义并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前夕,他被紧急任命为红一师师长,面临艰巨任务。长征启动后,李聚奎领导的红一师担当起了先头部队的角色,他们穿越潇水、在湘江激战,迅速渡过乌江,并成功占领遵义城,还经历了四次赤水河的渡江行动。他指挥部队勇敢地强渡大渡河,为帮助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困境、开辟北上的道路立下了卓越战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聚奎出任129师386旅参谋长一职,成为旅长陈赓的重要帮手,随后转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勤管理。1955年,鉴于李聚奎已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职务,故未能参与军衔授予。1958年,当他再次回归军队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拒绝支持四人帮,该人士遭受了他们非法的拘禁与限制自由。1977年,他得以重返工作岗位,出任后勤学院院长一职。到了1981年,他办理了离休手续。1995年,他去世,终年91岁。

    【7、杨勇】

    杨勇,籍贯湖南浏阳,于1930年投身红军,同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红军服役期间,他历任营级指挥官、团政治部门负责人以及师政治部门主管等职务,亲身参与了红军的多场重要战斗。1933年,在洵口战役中,杨勇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荣获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授予的三等红星荣誉勋章。

    抗日战争开始后,杨勇被委以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的副团长重任,他率领部队参与了平型关的重要战斗。此后,杨勇的职务不断变动,他先后担任过115师独立旅的旅长并兼任政治委员,343旅的旅长同时兼任鲁西军区的副司令员,还担任过教导第3旅的旅长,以及鲁西军区的司令员等职务。

    杨勇成为兵团司令后,指挥部队参与了渡江战斗,成功解放了浙赣线的一些城市。随后,他带领部队转向大西南地区,攻克贵州。贵州获得解放后,杨勇同时担任了贵州军区司令以及省人民政府负责人等职务。

    1953年,杨勇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场,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指挥官,亲自指挥了金城反击战这一重要战役。此后,他陆续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及司令员职务,并最终成为志愿军历史上最后一任司令员。1958年,他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任务,从朝鲜返回祖国。

    回国后,杨勇历任北京军区司令、沈阳军区副司令、新疆军区司令、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以及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官衔。1983年,杨勇在北京去世,终年70岁。

    【8、王平】

    王平,籍贯湖北阳新,1930年投身红军,历任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及红27军政委。进入抗战时期,王平的工作岗位包括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部长及阜平县动委会主任、县长职务,同时也担任过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与政治部主任,以及中共地委书记。此外,他还在冀中军区担任过政委。

    在解放战争期间,王平曾任职北岳军区的第二政委及第一纵队政委,同时还担任过北岳军区司令员和察尔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5月,王平前往朝鲜参与抗美援朝战役,他出任志愿军第20兵团的政治委员职务,与司令员杨勇协同指挥了夏季与金城的反击作战,并于1955年返回国内。两年后,王平再次被派往朝鲜,这次他担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并兼任政治部主任,1958年,他带领志愿军队伍归国。回国后,王平陆续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的政委、武汉军区的第一政委、中央军委的常务委员以及军委的副秘书长等职务。

    1955年,王平被授予了上将的军事职务等级,1998年,他在北京去世,终年91岁。

    接下来的文章将会介绍其余八位将军。